今晚演出曲目
Programe





腓特烈大帝(二世):《D大調交響曲》
Frederich the Great - Sinfonia in D Major

I. 稍快板 Allegro Assai
II. 行板 Andante
III. 詼諧的快板 Scherzando Allegro



貝多芬:《第 2 號交響曲》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y No.2 in D Major, Op.36

I. 極慢板-有精神的快板 Adagio molto - Allegro con brio
II. 小廣板 Larghetto
III. 詼諧曲-快板 Scherzo. Allegro
IV. 極快板 Allegro molto



- - 中場休息 - -
Intermission


莫札特:歌劇《狄托的仁慈》序曲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Overture “La Clemenza di Tito”, K.621

馬文·漢立許:《致敬》
A Salute to Marvin Hamlisch

阿拉姆·哈察都量:《劍舞》
Aram Khachaturian - Sabre Dance

黑人靈歌:《深河》
Deep River

詹姆斯·霍納:《真愛一世情》
James Horner - The Ludlows, theme from “Legends of the Fall”

普契尼:《杜蘭朵》公主徹夜未眠
Giacomo Puccini - Nessun Dorma from Turandot


- - 曲目介紹 - -



腓特烈大帝(二世):《D大調交響曲》
Frederich the Great - Sinfonia in D Major



   充滿活力朝氣,優美的《D大調交響曲》是十八世紀普魯士國王(Frederick II)腓特烈二世(1712-1786)、史稱「腓特烈大帝」的作品。腓特烈大帝除了是軍事、政治家之外,也是作曲和長笛演奏家。在軍事政治上有著卓越表現,因本身熱愛音樂、對音樂藝術文化亦有非常貢獻。
貝多芬:《第 2 號交響曲》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y No.2 in D Major, Op.36




   《D大調第2號交響曲》,作品36,是樂聖貝多芬(1770-1827)於1801年至1802年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該作品作於逆境之中,卻有著充沛的力量和愉快的氣氛,被白遼士稱爲有著「微笑」般的歡樂。該作品亦標誌著貝多芬逐漸進入其成熟的中期階段。其第三樂章更獨創性地使用了諧謔曲,這一做法後來成爲了慣例。

是貝多芬早期作品之一,草稿可以追溯到1800年;但大部分創作於1802年夏秋。差不多也是在那個時間,貝多芬才知道自己的耳聾逐漸加重,而且不可逆轉。這對他打擊很大,他開始擔心起自己的社交和職業生涯,但對音樂的追求使他接受了生活。此作品的力量和歡快的氣氛,可能是貝多芬在逆境中所尋求的一種慰藉。創作的時候,貝多芬的建樹遠不如舒伯特和莫札特在同年齡時大。發表作品之後,他漸漸轉向了一條「新的道路」,並發展出了有著濃郁個人特色的風格。

第一樂章 首樂章(極慢板-有精神的快板),奏鳴曲式。由D大調的慢速引子開頭,經過多次轉調後回歸到主調。呈示部愉快、迅疾,主題在各種樂器之間傳遞,最終引出華麗的合奏。發展部主要使用了第一主題的素材。再現部中第二主題移到了主調。結尾處,降B大調部分重現,並在充沛有力的D大調尾聲中結束。該樂章用主題簡潔、成熟。
第二樂章(小廣板)是一部純樸的歌謠,受民歌及田園風格所影響,風格近似日後的《第六交響曲「田園」》。該樂章的主題平和優美,有點哀傷的情感,彷彿由莫札特繼承而來。先在弦樂器上呈現,然後又加以裝飾。尾聲不長但卻充滿了幸福的感受。全樂章被貝多芬修改多次,但依然保持精悍。
第三樂章(詼諧曲-快板)貝多芬在第三樂章沒有使用傳統的小步舞曲,而是用節拍相同、風格卻大相徑庭的諧謔曲。這一歷史性的舉動後來成爲了慣例。主題快而有力,但並不粗魯,被白遼士稱讚為「永恆的光榮、愛與熱情」,並比喻為仙王奧白朗手下的精靈。[2]該樂章調性和配器都多有變化;包括一段專為雙簧管和巴松管的四重奏而作的曲調,還加上了典型而有趣的奧地利舞曲。第一樂章裏的五個音組成的節奏也在一個插段重現。結尾直截了當地進入第四樂章。
第四樂章 末樂章(極快板),二二拍。內含多個極快的弦樂段,愉快調皮,彷彿第二個諧謔曲。但是該樂章也有音樂及和聲上的複雜性。其開頭由第一小提琴演奏出上下滾動的樂句,好似「翻跟頭」一般。中間還包含有從第一樂章轉變來的部分,但轉瞬即逝。
- - Intermission - -
中場休息
莫札特:歌劇《狄托的仁慈》序曲
W.A. Mozart - Overture “La Clemenza di Tito”, K.621



   La clemenza di Tito(狄托的仁慈),K.621,是莫札特根據 Pietro Metastasio 的義大利劇本創作的兩幕歌劇。 它是在莫札特的最後一部主要歌劇 Die Zauberflöte(魔笛)的大部分已經寫完之後開始的。 這部作品於 1791 年 9 月 6 日在布拉格的 Estates 劇院首演。

《狄托的仁慈》首演過後得到非常大的好評,在莫札特去世後幾年內皆有演出。它也是第一齣在倫敦登臺的莫札特歌劇,首演於一八○六年,義大利的米蘭史卡拉劇院(LaScala)則在一八一八年演出此作。然而,隨著正歌劇的勢衰,加上莫札特其餘歌劇作品光芒太過耀眼,《狄托的仁慈》逐漸少被搬演,成為莫札特較不知名的作品,直到近代才又逐漸被翻案,認為莫札特能在「正歌劇」的體制下,做出不同的突破,是難得一見的精心創作。部分來源與延伸閱讀⋯
馬文·漢立許:《致敬》
A Salute to Marvin Hamlisch



   Marvin Frederick Hamlisch(1944-2012)是美國作曲家和指揮家。 Hamlisch 是僅有的 17 位獲得艾美獎、格萊美獎、奧斯卡獎和托尼獎的人之一。 所有四個的集合被稱為“EGOT”。 他是僅有的兩個獲得這四個獎項和普利策獎(“PEGOT”)的人之一(還有作曲家理查・羅傑斯)。

本曲目為組曲,結合數首馬文·漢立許的著名作品,向這位傳奇作曲家致敬,包括”The Entertainer”、”They’re Playing My Song”、”The Way We Were”、”I Finally Found Someone”、”One”。
阿拉姆 · 哈察都量:《劍舞》
Aram Khachaturian - Sabre Dance from Gayane Suite No.3



   《劍舞》是亞美尼亞族作曲家阿拉姆·哈察都量 (Aram Khachaturian, 1903-1978) 的芭蕾舞劇《蓋亞涅》(Gayane) (1942) 最後一幕的一個樂章,舞者在表演中展示了他們的軍刀技巧。這是哈察都量 (Khachaturian) 在世界範圍內最著名和最知名的作品。

以使用打擊樂器而著稱,中間部分是基於一首未命名的亞美尼亞民歌。 “Sabre Dance”被認為是 20 世紀流行音樂的標誌性作品之一。 它因流行藝術家的翻唱而流行起來,首先是 1948 年在美國,後來在其他地方。 幾十年來,它在電影和電視中的廣泛使用極大地促進了它的聲譽。 也曾被至少五個國家的多位花式滑冰選手用於表演。
非裔美國人靈歌:《深河》
Deep River



   “深河”是一首匿名的非裔美國人的靈歌,由亨利·伯利 (Henry Burleigh) 在其 1916 年的美國禧年歌曲集中廣為流傳。
本曲原創者不詳,歌詞內容以《舊約聖經》的約書亞記為背景。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多年,離開埃及後又在曠野漂流40年,非常渴望回到神所應許之地—迦南,也是先祖亞伯拉罕的故鄉。深河(Deep River)指的是約旦河,過了約旦河就是神的應許之地,歌詞雖然簡短,但卻深切地描寫出傳唱者對於應許之地的渴望與想念。(註:合唱知識家)
這首歌於 1867 年首次被提及,當時它發表在 J. B. T. Marsh 的《The Story of the Jubilee Singers: With Their Songs》的第一版中。這首歌在獨奏會上非常受歡迎。 它被稱為“也許是最著名和最受歡迎的精神靈歌”。
詹姆斯·霍納:《真愛一世情》
James Horner - The Ludlows, from “Legends of the Fall”



   詹姆斯·霍纳(1953-2015),美國電影配樂作曲家,出生於加州洛杉磯。他獲得兩座奧斯卡音樂獎 - 1997年《鐵達尼號》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和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另有8次提名;他還2次獲得金球獎。 其他作品還有《真愛一世情》、《梅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雪地靈犬》、《|完美風暴》、《美麗心靈》、《真情電波》、《特洛伊:木馬屠城》、《阿凡達》、《功夫夢》、《蜘蛛人:驚奇再起》⋯等。

旋律來自電影《真愛一世情》中,威廉上校一家聚在一起演唱的配樂 - The Ludlows,同時,它也是整部影片的主旋律。前段精緻唯美、恬靜淡雅,而後段則充滿悲壯磅礴。 1994年James Horner為(Legends of the Fall)所作的配樂,成就了這一部堪稱經典的愛情史詩大片。
普契尼:《杜蘭朵》公主徹夜未眠
Giacomo Puccini - Nessun Dorma from Turandot



   “Nessun dorma”(義大利語)是普契尼 (Giacomo Puccini) 歌劇《杜蘭朵》最後一幕的詠嘆調,也是最好的詠嘆調之一(男高音詠嘆調)。它是由il principe ignoto(卡拉夫王子)演唱,他對美麗但冷酷的公主圖蘭朵一見鍾情。任何想娶圖蘭朵的男人都必須先回答她的三個謎語;如果他失敗了,他將被斬首。在詠嘆調中,卡拉夫表達了他將贏得公主的勝利保證。

儘管“公主徹夜未眠”長期以來一直是歌劇獨奏的主要內容,但男高音帕華洛蒂 (Luciano Pavarotti) 在 1990 年 FIFA 世界杯上演出後,將這首作品推廣到歌劇界之外,吸引了全球觀眾,它出現在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古典專輯《音樂會上的三個男高音》中。1990年以來,多位跨界藝人演出並錄製了它。詠嘆調經常在電影和電視中演唱。

演 出 人 員


藝術總監   黃聖智
指揮   于興義
青少年團團長   黃詠琇
樂團指導   林蓓瑩 楊亦淨 吳芷軒 鄭囿蓉 李姵萱
                賴叡歆 王芊文 林宏娟 蔡涵如 陳美君
演出企劃   張雅淳
藝術教育推廣   陳慧茹
視覺設計   黃思棋(樂院美術)
攝影   陳偉華 林志峯
錄影   陳彥彰 吳克擎 郭皇駿(風爵影像)
錄音   陳冠霖 劉文奇
錄音助理   張健南 陳棋燊
場務   陳巧穎 陳秀惠 黃安生


短笛/長笛    陳瀅晴 林怡秀 蔡喬亘 洪浿旂 陳郡苓
雙簧管    吳唯慎 王詠惠
單簧管    謝介豪 陳崇碩 鄭仲晞
低音管    郭䕒棋 江紫瑄 陳季姍
法國號    陳景暘 陳映竹
小號    林暐倫 吳紹愷
鋼琴    蔡侑臻
打擊    邱楷麟 曾 驛

小提琴 I
林蓓瑩 楊亦淨 林珍玓 陳品臻 邱翊帆 曾品中 李佳音 廖文歆 鄭恩函 江宥學 林永牧
劉語澄 陳芊妤 陳芊卉 林郁辰 廖秀君 李承叡 陳可萱 盧瑀婕 王禹晴 黃筠景 張凱鈞
賴家芸 劉哲愷 林鼎耀

小提琴 II
莊力穎 黃譯萱 李睿峻 黃柏樽 吳柏諺 郭芷辰 彭郁恩 楊永綸 李晨熙 林宣樣 楊家寧
謝承遠 鄭囿蓉 徐珮瑜 廖泂皓 林榆捷 陸紀涵 楊以甄 藍奕翰 陳玟慈 林千棠

中提琴
黃詠琇 林宏娟 王芊文 嚴 茵 邱嵩宸 沈奕欣
葉巧綾 賴叡歆 林祐愷 廖心瑜 陳嘉羽

大提琴
高兆廷 林君翰 吳怡萱 廖羽絜 顏思筠 劉沂溱
蔡涵如 張淑涵 張書綺 林宥薰 周紫軒

低音提琴
陳美君 謝怡怜 王暘琳